25
1.针灸对机体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针灸对机体的免疫蛋白、抗毒素凝集素、杀菌素、溶血素、和补体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李苏等针刺老年人“足三里”发现能使老年人血清中的IL.2(细胞生长因子)显著上调,增强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王风铃等¨艾灸“神阙”穴后CD3+、CD4+与正常偏低的情况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对CD8+的影响不大从而使CD4+/CD8+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而改善免疫功能。陈镇江等¨采用隔盐灸双侧“足三里”观察到施灸后较高的IgG、IgM含量均有所下降,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
查看更多28
多媒体按摩点穴电子人体模型就是医学上使用的或者接触的一些医用医疗模拟器具。医学模型包括整体的模拟人体和某个模拟人体部位或者某些模拟人体的部位,以及医疗上必须涉及的一些医疗仪器。在世界一些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急诊医学发展迅速,现场急救技术已经标准化、规范化、普及化,并已由医学人员的专业领域发展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在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每三个成年人中,有两个一上会掌握急救技术,但是在我国由于医学急救技术没有尚未普及,因此在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急性疾病发生时,因事故现场缺少急救专业人员,...
查看更多27
医学教学模型是指用来替代真实人体进行医学研究、训练和模拟的仿真人。一般用塑料、硅胶、PVC等环保材料制造而成,近些年来不断地将*技术引入中国,中国再结合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设计和生产制造。这些生产出来的医学模型一般能达到材质柔软、手感真实,模拟人的皮肤逼真,技能模拟的效果实现1:1,因此医学教学模型被广泛的应用。医学教学模型包括医学急救、诊断、护理、妇幼、儿科、解剖、中医、口腔等技能训练实验系统模型,大致可分为急救技能训练模型、护理技能训练模型、临床技能训练模型等。急救技能训练...
查看更多25
1.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切片和照片所显示的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平面结构,同一结构由于切面不同而呈现一定形态差异;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平面结构的观察,还应建立对它们立体的整体结构的认识。因此应注意从平面结构的观察,树立整体结构的概念。一种传统的方法是将标本制成连续切片,观察记录每张切片中的结构,然后累积起来进行分析,或制成模型以表达其整体结构。目前则应用微机图像处理技术,在荧光屏上显示细胞和组织的三维重建图像。2.结构与功能相每种细胞、组织和器官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点。这些特点往...
查看更多28
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中,展示着反映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成就的数件国宝。其中一件明代针灸铜人造型奇特,全身遍布几百个密密麻麻的腧穴和经络。不但吸引了众多文物爱好者的目光,对中医感兴趣的观众更是细细赏鉴,流连不去。结构精致用处多两千多年前,我国zui早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了“经络”的概念。从此,中国古代针灸医术基本形成。用针灸行医救人,必须遵循人体正确的穴位经络。起初,中医熟悉穴位,主要依靠书籍和图本。由于没有直观形象作为参考,非但不方便,而且容易出现错误。针灸铜人便应运而生。...
查看更多25
急救首先要评估环境,判断患者意识是否丧失,如果确实属于这种情况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是胸骨下半部,两个乳头之间。把手放在胸部中央,中指压在病人的乳头上,确定上下位置。把两横指放在正中间,这样掌根能确定左右位置。不是按压心脏,是按压胸骨正中间,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男女基本同理,男性乳头位于第四肋间,青年女性位于第四和第五肋间之间,黄种人这种类型居多。心肺复苏在患者两侧都可以进行,操作者一手掌根部紧贴按压部位,另一手重叠其上,手指交叉,双臂伸直并与患者胸部呈垂直方向,用上半...
查看更多26
针灸治疗历史悠久,但由于其作用原理一直不太清楚,许多人对针灸持怀疑态度,而本次研究揭示了针灸止痛的确存在科学原理。中医针灸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玻针灸能缓解疼痛,以下是中医专家总结的针灸缓解疼痛四大疗效。针灸止疼不只适用于慢性骨伤、肌肉伤。针灸对于急性疼痛也是*的,一般而言,施针一两次,痛感就会有所消除。除各种疼痛,针灸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都市人亚健康的调理、各种功能性疾病(如神经衰弱、胃肠疾并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是心理问题的治疗。针灸...
查看更多28
2010年CPR指南将成人和儿童(不包括新生儿)基本生命支持修订为“胸外按压-打开气道-人工呼吸”,将有效持续的胸外按压提高到CPR的首要位置。CPR基础生命支持中的通气与按压比一直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按压与通气比从1992年5:1,2000年15:2—直到2005年和2010年30:2的指南修订。其目的是增加在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液循环中断的血氧含量,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在CPR时是否需要进行通气。研究表明,按压时不进行通气较按压时通气可以使研究对象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增...
查看更多